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李华
在区县比拼的江湖中,镇海,是“扫地僧”般的存在。
比人口,镇海只有28万户籍人口,却甩开了众多百万级人口的对手,频频现身中国百强区榜单;
看面积,镇海只有平方公里,但是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16位;
拼贡献,放在宁波这样的经济强市,镇海也能以占比全市2.5%的土地,创造全市8.75%的生产总值。
但是在江湖名声上,镇海多以低调务实示人,以至于外界对它的印象,大多停留于“石化”这张产业名片——事实上,镇海早已变了“拳路”,悄然锻造第二增长极。
日新月异的镇海新城唐斌权摄
这些年来,随着镇海祭出“科创镇海”这杆大旗,“新四大工程”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当地的经济图谱中。
由绿色石化基地、甬江实验室、新型研究型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园构成的新“四大工程”,呼应50年前宁波港镇海港区、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宁波海洋渔业基地老“四大工程”。
这“一老一新”间的迭代嬗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穿越历史烟尘,观察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嬗变、逻辑演变的独特视角。
号角声声起高楼
认识今天的镇海,我们首先要“穿越”到50年前。
相比今天已然是宁波主城区的北部中心,甬江上下桥梁飞架、地铁穿梭,上世纪70年代的镇海,还是宁波城一个典型的远郊县。
年宁镇公路铺设沥青路面据今日镇海
虽然地域面积涵盖了如今的镇海区和北仑区,比今天大出数倍,但走出城关镇,就是广袤的农村,产业结构也以自给自足的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变化,来自于“四大工程”建设。
“四项工程”萌发于上世纪70年代,依托区位优势,在宁波集中兴建宁波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及浙江省首次在宁波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建设的开端。巧合的是,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落在了镇海。
年,全国港口建设会议确定在镇海港区建设1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镇海港区开始打造宁波首个“河口港”。
20世纪80年代的宁波镇海港区据浙江日报
镇海炼化的前身——浙江炼油厂,于年5月打下了第一根混凝土预桩。
清水浦渔业基地和镇海电厂,也于年动工建设。
在声声劳动号角中,“四大工程”在手拉肩挑、全民会战中崛起。
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每月每人只有一两糖、二两油、三两肉”,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工人住工棚,喝咸水,不到3年就在海涂上建设一座大规模的现代化炼油厂;到年12月,镇海港区第一座万吨级煤码头和吨级专用码头建成投产;年12月,镇海发电厂首期两台12.5万千瓦燃油机组投产,此后又陆续投产6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是当时浙江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作为“四大工程”的配套,许多省部属企业也陆续迁到镇海,深刻改变了镇海的产业结构。
受“四大工程”带动,镇海地方工业也蓬勃发展,一批乡镇工业、社办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如镇海棉纺织厂、丝织厂、机械厂、农机厂、服装厂、玩具厂、造船厂等。
这也让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当时,镇海一度出现“人在田当中,心向大烟囱,每天盼招工”景象。
“农民洗脚上田,镇海人劳动就业有了新门路。”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乾卿曾回忆说,这一时期开始,老百姓从“农民+商人+渔民”的模式中转变为热衷做工人。
20世纪80年代的苗圃路据今日镇海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私营企业接过了“接力棒”。
年10月,一位名叫王亚飞的经营者,注册成立了镇海第一家私营企业——庄市亚飞五金弹簧加工铺。从那时起,民营经济在千年古城“起碇”。
镇海的工业家底,越攒越厚实。逐步形成了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紧固件、轴承和液压马达等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紧固件产量约占全国的1/16。
数据最有说服力。年,镇海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34亿元,年达到.3亿元;年,镇海的工业增加值只有0.81亿元。年,镇海已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
可以说,正是“四大工程”带动下,镇海完成了“原始积累”。
创新之火渐燎原
拆解如今镇海的产业拼图,不难发现,肇始于“四大工程”的产业体系,依然是镇海经济的支柱。
这也造成了镇海的产业结构,依然较“重”。
相比于我省各地普遍三产占比过50%的产业格局,镇海的三产占比只有32%左右,二产占比则达到67%左右。
在工业经济中,石化产业是绝对支柱。
作为国内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镇海区域内有着国家级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镇海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链关联多家化工企业,石化产值占区域经济比重70%。
这种橄榄形产业结构,背后是高度的要素依赖。
而随着镇海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全面铺开,要素倒逼,已经让镇海不得不思考给产业减“重”的问题。
以最核心的土地要素为例,镇海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是宁波市平均值的3倍,工业用地已经呈现“一亩难求”的局面。
“天花板”迫近,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显然,镇海要的不是一时之功,而是百年大计。
其实,镇海手里一直捧着一座待开发的“宝山”。
宁波大学校园风光图据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