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奇葩说》的辩题:如果家里不富裕要不要告诉孩子?事关金钱,又事关孩子的教育,让众多网友也很想通过这一期来揭开自己的疑惑。只不过到了最后,很多网友的弹幕都是疑惑:那到底应不应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呢?
双方争辩的重点
正方:要告诉
傅首尔的发言很是精彩,她认为不富裕是家庭中的普遍现象,纳闷怎么会造成孩子自卑呢?并举例了自己家生活中的例子:
多乐:谁谁谁又买了双球儿鞋,我也想要。
老刘:人家是富二代,你又不是。
多乐:那你还不努力?
老刘:我努力了也买不起。
多乐:好难过啊!别人靠爹,我只能靠脸。
在诙谐搞笑中以此来例证:孩子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
辩论大神黄执中采用了心理学家的观点,对孩子隐瞒家里不富裕其实就是不接纳、不亲密、不信任。
正方的观点总结为:诚实告诉孩子不富裕,会让孩子懂得有节制的花钱,并把不富裕的现状化身成动力来努力。
反方:不要告诉
张踩铃的一个观点是: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有节制的好习惯,不是反复告诉孩子家里穷,而是你的给予是不是到位。然后举例了他加拿大老公的例子:他之所以那么“抠”,是因为自从他上高中后,想要追女生时,父母都会对他说:“想要钱就自己去赚吧,为什么不呢?加油吧!奥利给!”
(不得不说,西方社会对于孩子的金钱观,确实比我们培养的要早,并且更体现在具体生活当中。)
反方发言最精彩的要数席瑞。
席瑞提到了小时候自己的经历,因为妈妈经常告诉自己家里没有钱,和家人一起去逛超市时,总是低着头,因为抬头就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一次自己实在忍不住了摸了一个罐头,姥姥看见了就买了下来,然而因为自己的愧疚感,他却觉得那是他吃过的最苦的一个罐头。
《贫穷的本质》一书当中提到:贫穷最可怕的地方是,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和未来。
反方的观点是: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会给孩子造成自卑感、亏欠感,并不能成为孩子努力的动力。
辩论的终点和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相同。
其实正反方争辩来争辩去,最后都是殊途同归:想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
就和我们培养孩子,不管采用的是赏识教育还是虎妈教育,最后培养的目标一致是一样一样的。
只不过让众多父母在实际生活操作中,仍旧会迷失了方向,产生了疑惑:到底应该使用哪个方法呢?一个说应该,一个说不应该,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和战术,到底应该听哪个呢?
告诉孩子富不富裕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的心态。
我认为,不管告诉不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首先父母得是一个自信、平静、坦然的人。
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比,做了长达10年后的研究提出的定律指出: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
一个外人对于你的了解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每天朝夕相处的孩子了。
傅首尔之所以能够坦然的告诉儿子多乐他们家里不富裕,正是因为傅首尔的自信和坦然。因为她的这份自信和坦然,反而把家里不富裕这个事实给弱化了,变得不是重点了。
再加上傅首尔独有的“夸夸”教育,善于发掘儿子的闪光点,才培养了乐观、自信的多乐。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里家境不富裕,父母自己就觉得因为家里不富裕别人会看不起自己,每天愁眉苦脸,语重心长的对你倾诉:咱们家里不富裕,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咱们家里就靠你了……
在这样的低气压环境下,孩子也许真的会很懂事,但是就像是席瑞描述的那样,这种懂事让人心疼。
这样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也许真的考上了一个好的大学,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在父母的眼里,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儿女。
但是他自己的内心里:自卑感、愧疚感、不配拥有感、匮乏感、对金钱的恐惧感,会跟随孩子的一生。
已然长大的孩子,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反而时时会有一种挫败感、无助感。
父母拥有正确的金钱观,也有勇气让孩子定义自己的金钱观。
父母诚实、自信,拥有正确的金钱观,传递给孩子的也会是这样的感觉。
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想买一个玩具,如果这个玩具超出你的支付能力了,或者你就是不舍得买,诚实的告诉孩子:
·你想要的这个玩具挺好的,可是这个月我没有给你买这个玩具的预算。
·你想要的这个玩具真不错,不过我觉得有点太贵了,我不想给你买。如果你特别想要,自己想办法挣钱吧!
孩子是生活在当下的,越小的年龄越是如此。孩子是在具体的生活中来体验和形成金钱观的。
等到年龄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孩子自己就能对家里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当然也有的孩子确实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没有确切的答案,这个时候真的直接问爸爸妈妈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家里经济很好的朋友对自己女儿的回答,分享给大家。
朋友的女儿马上上初中了,但是因为父母一直穿着用度都比较朴素,对自己家里的真实经济情况并不了解。在一个同学穿着一双一千多的运动鞋时,和妈妈聊了这个问题。她问妈妈:“为什么她要穿那么贵的鞋呢?”
朋友回答:“每个家庭的花费重点是不一样的,他们家里可能就是注重穿着,所以也给孩子买很贵的鞋,这也是一种对穿着的品味吧。咱们家里我和爸爸注重的是内在,我和爸爸花钱最多的地方是买书和喝茶。当然,如果你也想要她那样的鞋,我也可以给你买。”
自信、不贬低别人,不抬高自己。对于财富,不是对孩子讲述自己的价值观,只是讲述财富的不同分配方式,平淡的看待,让孩子自己来定义她自己的金钱观。同时告诉孩子,你也值得拥有最好的。
在各种育儿观点中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育儿方法,并实践它。
双方争论的观点单独拆开来看,都很正确,都很对。
观众之所以疑惑,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理和定义自己的教育方法。
我们在谈到育儿时,总是强调方法论,而忽视战略论。
道无术不存,术无道不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再准确一点的说法是:对于育儿初中级的家长来说,这两者都要懂的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而对于高级段位的育儿专家来说,只需懂得“道”即可,“术”是顺手拈来的。
我们都是普通的家长,那我们也就只能把“术”和“道”都一点点的来学习和练习。
根据观点,来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这种实际情况,不单单是家里的经济情况,还包括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自我管理的水平。
当你认为自己在各方面水平都还算可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杆秤了。
最难的是,平时自己稀里糊涂,随本性、随大众教育孩子,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时,才开始感觉束手无策、迷茫的时候。
这个时候,当你听到或者看到一个观点你认为很正确的时候,拿过来,在生活中去实践,实践出真理。在和孩子互动中,来判断适不适合自己和孩子。
在你仍旧认为正确,但是为什么和孩子行不通的时候,主动的诚恳的问一问孩子,孩子会给你答案。
写在最后
我们现在的育儿之所以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我发现,主要是源于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长大后必须得出类拔萃,特别优秀才叫成功;有的父母认为:成功是有份好工作,有个好收入,将来能有个不错的生活就是成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将来能够养活自己不啃老就算是成功了。
我想说的是,这都是父母眼里的成功。孩子眼里的成功是什么呢?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应该由他自己来负责和定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必删)
我是一诺妈聊育儿,80后全职宝妈一枚,一手带娃一手码字,致力于做科学育儿的践行者和分享者,如果您喜欢,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