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老手艺的自我救赎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csjkc.com/m/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我们坚信不疑。上代传下代,口耳相传,都这么说,不由得你不信,因为这是祖先人生经验的提炼概括,大家对此感同身受。一技傍身,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工务农,虽不至于富得流油,但养家糊口还是绰绰有余的。假如再碰上好运气,自己很努力,成为成功人士也不是不可能。深信不疑的人生信条发生动摇是在前天早上。朋友圈的一则消息让人揪心,晒的两张图格外引人注目。说的是扬州仅存的一个篾匠,在老街巷里修藤椅,一张图是电瓶车后座上的广告牌,白底的硬纸板将上门修理棕棚、藤椅等业务标得清清楚楚,手机号码在上下写得满满当当;另一张图是师傅在驮着竹篾藤条的电瓶车旁修理藤椅。朋友圈里,七嘴八舌的讨论由此展开,有的为师傅的手艺点赞,有的为手艺即将失传而担忧,有的为师傅生意兴隆而高兴,有的甚至说要为这样的“非遗”找个工作室,使其安家。篾匠境遇可能是老手艺在当下的一个缩影。他们普遍生意惨淡,难以为继,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古训在他们那儿似乎不灵了。篾匠如此,其他行当也大同小异。茅匠曾是里下河地区很古老的一门手艺,把麦秸当瓦用,铺在屋顶后居然也能挡雨,手艺好的能使茅草房几年安然无恙,遇到哪儿漏雨,请来茅匠上屋顶三弄两弄,又能住上不漏雨的茅草屋了。这是劳动人民因陋就简的一大创造,其中的关门过节非常人所能看透,这就是手艺的关键之处,要是人人会做,谁还会花钱请手艺人呢?茅匠手艺由来已久,在40多年前的农村很吃香,那个时候,农村绝大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土基墙的茅草房。现在,还有谁住呢?据说前几年冶春为了修补河边的茅草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兴化找到一位年老的茅匠,勉强将河边的茅草屋顶修好,不知再过十年八年,还有谁能做这事。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收音机、电视机是一个遍及城乡的好手艺,现在还有多少人的东西坏了还去修?大多数人是东西一坏就扔,因为买个新的并不比修的价钱贵多少,而且更省事。扔就扔了吧,有时还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宽慰自己。60岁上下的人对这样的变化感受最深,很多司空见惯的老手艺就这样悄然而去。补锅在过去着个小炭炉将铁熔化,用铁水将破锅补好。现在,这样的手艺再好,又有谁去补锅呢?做杆秤的看不到了,修钢笔的也看不到了,就是“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也不怎么听到了。这是好还是坏,还真难说。但对手艺人而言绝对是致命打击,因为赖以生存的手艺没用了,面临的将是另寻生路,年纪轻的还好办点,上了年纪的只能唉声叹气了。对社会来说,大家对这些老手艺的消失并没有过多地放在心上,即或有人对此忧虑,甚至发出抢救这些老手艺的呼喊,但绝大多数人好像还是无动于衷,不以为然。个别对文化保护热衷的人士对此愤愤不平,认为社会对文化太不重视了,有关部门就应该将这些老手艺保护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良苦用心,苍天可鉴,对这些保护老手艺的文化人,我向来敬重有加,只可惜社会已不再需要一些过时的老手艺。手艺人凭过人的技术靠大家的生意而活,吃的是百家饭、红脸饭。所谓百家饭,是指要到千家万户讨生意做养活自己,红脸饭是指手艺要好,如果手艺不精,做的修的东西质量不高,主家必定与手艺人脸红脖子粗地争吵,甚至赖账不给钱。科技改变生活。那些依赖农耕文明的老手艺与工业文明、网络时代相遇,自然会尴尬、无奈、痛苦。过去面广量大的社会需求,因现代科技产品的层出不穷而快速转向,很多用惯了的老东西被更好的东西替代,很耐用,难得坏,即或坏了,买个新的也不费多大事,如此老手艺再好,也只能是自己平常没事拿出来摆弄摆弄,玩玩而已,权当怀旧。老手艺在那个年代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做出过重大贡献,我们不能因社会进步而忘了它们,相反,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一直延续它们的功能,提供了比老手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红漆马桶,即使在偏远的农村也少见了,代之以痰盂,遍及城乡的是抽水马桶。你说箍桶的手艺还在不在,我说既在又不在。说它在,是因为陶制技术代替了箍桶,不过是换了个方式;说它不在,是因为这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面有管网铺设、自来水供给、洁具的制作装配、液压技术、污水处理等一套系统工程。马桶功能依旧,不过是由提着的马桶变成了固定的抽水马桶,人们生活得更卫生更方便更舒适。其实,不仅仅是马桶的变化,做戥秤这门手艺的逐步消亡也在情理之中。过去的大杆秤称几百斤已顶天了,精确到钱也是很精致的了。现在的大地磅称几十吨上百吨都是稀松平常的事,精细到微克也没有多复杂的,以电子计量的各种秤随处可见,秤既准又好用,老大妈上菜场买菜带个电子秤也不费事。你说这是老手艺消失还是老手艺发扬光大,答案不言自明。社会进步迭代升级,从来不是断代腾飞。老手艺在社会演进中也是适者生存,要让老手艺活下来,就得将社会发展的规律搞清楚,将行业演变的趋势想明白,在与时代同行中不断调整自己,提升自己,用新技术改造老手艺,让老手艺始终在变与不变的变奏曲中奏响最强音。怨天尤人改变不了趋势,主动变革才有活路。四望亭附近有个修手机的,别看他60多岁了,但玩智能手机一绝,生意一直红火。上世纪90年代他靠修电视机在乡里先富起来,本世纪初看到修电视机生意危机,就迅速转行修电脑,仍然活得很滋润,七八年前修电脑生意不行了,又学智能手机,在城里开了门面,竟然同样生意兴隆。你不得不佩服他不断转行的本事。从修电视机到修电脑,再到修手机,在外人看来是改行,就他们自己而言还在行内,都是修电路板和显示屏,不过是更复杂更精细而已,关键是看你肯不肯动脑筋学习,下决心改变。那时修电视机的师傅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不断折腾逼自己改行呢?主动改,不断改,与时代同行,老手艺才能长命百岁。老手艺能否活下去,个人的技艺固然重要,但社会需求提供的条件更重要。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有些手艺不会因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丢失,比如烧饭的厨师、剪头的理发师、刮脚的修脚师等等。但他们的手艺也并非一成不变,近来炒得火热的预制菜就是厨师这个老手艺转型的最好案例,厨师将自己的经验标准化,将食材搭配好后再辅之以调料包,按照烹制要求的说明书下锅,新鲜可口的菜肴与饭店的几乎如出一辙。有人戏言一个调料包干掉一帮厨师,其实言重了。因为厨师手艺浓缩到调料包里,将烹调技术传到千家万户,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自己制作品尝到大厨的手艺,这不是与人方便于己有利的大好事吗?今后厨师手艺服务的领域更广,当然要求也更高。当然,老手艺能否活下去,也得看自身是否会吆喝,懂宣传。现在,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会补碗箍桶、编筐织篮、精细缝补或者贵重物品修复等等的传统手艺人也很受追捧,他们借助网络传播亮功夫“秀”绝技,让需要的人能找到自己,更让老手艺重获生机。其实,我们不必过多纠结老手艺的失传。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大丰富,但我们的需要就像电脑内存,容量再大都有限,有时得出清。新手艺增多了,一些老手艺被淘汰,有利于正常运行,况且许多新手艺本身就是由老手艺迭代升级而来,所谓旧中有新,新中有根,对新手艺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老手艺的最大礼敬,更是对老手艺的自我救赎。那些人们用不着的手艺,既然留不住,那我们就不用强留了,用影像视频把它保存下来,留在历史里。再过若干年,我们的后人会记住他们的祖辈过去是这么生活的,这些老手艺似曾相识。哦,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这么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7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