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9月23日下午,唐闸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拉开序幕,三年级备课组张振老师执教的《认识千克》一课为本次教研活动提供了研讨交流的机会。
张老师从“比一比大熊小熊谁的礼物更重”这个有趣的话题入手,学生很自然地由生活经验想到“称一称”的方法,顺利引出质量的概念,并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你在生活中见过秤吗?知道怎样使用秤吗?”,通过提问,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教师介绍秤的组成部分,使用方法,为下面的操作活动做了知识性的铺垫。
张振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很多动手实验的机会,通过操作,调动学生触觉,在活动中充分感受“1千克”。
第一个小组活动:用一些实物帮助学生体验“1千克有多重”。每个小组拿到的材料都不同,看看1千克里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最后得出一些结果,1千克大约有2瓶水、4本书、5个苹果、35根火腿肠……那么重,称完之后再掂一掂,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量感”无疑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估测起着重要的作用。估测能力逐渐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本领,所以加强估测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活动掂一掂,在学生对1千克有了初步感知之后,不用称,凭感觉舀出1千克的大米,看看哪个小组手里最有数,舀出的大米最接近1千克。
其实在生活中,千克并不陌生。在这堂课中,老师通过自己举例子(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称)、引用生活中常见图片(物品包装袋、电梯、液压车)等方式,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千克”无处不在,体验到了“千克”的重要性和生活应用,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评课环节,听课老师们对张振老师的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陆云老师指出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结束以后可以适当做一个小结,让学生清楚老师在讲什么,有效把握课堂节奏;朱红霞老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读题和板书不能只用英文形式(kg),要出示中文“千克”。另外针对教学时间较短这个问题,严晓谦老师提出在评讲习题和课堂小结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一说,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水平。
最后王卫鑫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整体剖析。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一般有两个直观的教学目标: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运用进率进行化聚。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比较抽象,教学难度较大,因此老师们会把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单位之间的化聚上,这样没有根基的搭建,很容易在后期轰然倒塌。这样的教学设计老师教的“累”而“低效”,学生学的“烦”而“无趣”。如何解除这样的尴尬?张振老师的这节展示课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笛卡儿说:“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刻画必须在教学中进行螺旋式地深入和巩固,它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积累丰富的“量”的活动经验,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撰稿:陆网铃
摄影:单佳颖
编辑:魏克多
审核:赵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